为响应国家“文化振兴”战略号召,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活态传承。2025年暑期,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学院“艺创实践团”在朱红亮院长与吴石泠老师带领下,深入杭州西兴古镇开展为期15天的非遗创新实践。这支由8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组成的青年团队,以“以文化传承为根,以创新实践为翼”为宗旨,通过“沉浸式调研+数字赋能+产教融合”三维模式,推动西兴灯笼、盘扣技艺等非遗项目从“静态保存”转向“动态传承”,为千年运河古镇注入青春创新动能。


非遗活态传承:在古镇肌理中触摸历史温度
8月26日,实践首日,团队走进西兴古镇核心区,这座被誉为“浙东运河第一镇”的千年古镇,至今保留着“两街一河”的唐代格局。队员们手持非遗调研手册,穿梭于永兴闸、古桥群等历史遗址间,重点考察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馆内65件居民捐赠的老物件与数字技术重构的“虚拟过塘行”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全息投影还原了清代商人转运货物的繁忙景象,而角落里褪色的账本与竹编器具,则无声诉说着“万商云集”的过往。“这里不是冰冷的展柜,而是活着的博物馆。”

数字技术赋能:让非遗“破圈”生长
次日,艺创实践团转战浙江非遗馆,这座3.5万平方米的综合性展馆成为创新灵感的“试验场”。在展厅,实践队员们被西兴灯笼、盘扣技艺等非遗项目的现场展示深深震撼——这些流淌着千年运河血脉的技艺,正以鲜活的生命力诉说着非遗“活态传承”的无限可能。从西兴古镇到浙江非遗馆,从传统工艺厅到数字创新实验室,艺创实践团用脚步丈量非遗的厚度,用创意激活非遗的生命力。我们认为:“非遗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流动的文化基因;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创新的再生。”这,正是新时代青年对非遗最深情的告白与最坚定的守护。


数字技术重构: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为了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走进年轻人的视野,团队通过“文创开发、IP形象设计、研学体验”等方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团队已与同当地政府,及杭州万影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联系,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短视频、数字藏品等新媒体产品。例如,团队为西兴古镇量身打造了IP形象,推动“西兴遗韵”文化品牌建设,助力非遗从“文化资源”向“经济资产”转化。例如:通过AI技术复原西兴古镇历史风貌,开发“运河寻宝”互动游戏,让用户在虚拟场景中收集非遗元素,解锁古镇文化密码。并开发了西兴古镇IP形象。
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非遗创新实践,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融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
文字:吴石泠
图片:许宇畅、项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