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学院
学校主页 
  首页   学院概况   专业建设   党建工作   学生工作   创新创业   下载中心 
 
 
  学院之星
首页   学院之星
 

【喜迎二十大】“红色·传承”| 喜迎二十大,简史再回顾


2022-10-14  点击量:[10]

中国共产党

  光辉历程

 

 

 

召开情况

1921.7.23-1921.7.31,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2人。

 

重要事件

确立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确立党的纲领。实际工作计划:决定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选举产生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历史意义

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召开情况

1922.7.16-1922.7.23,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2名,代表全国195名党员。

 

重要事件

提出现阶段纲领和最高纲领。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大会之后开始采取群众路线方法。

 

历史意义

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召开情况

1923.6.12-1923.6.20,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来自全国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30余人出席大会,他们代表了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

 

重要事件

决定全体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建立统一战线。

 

历史意义

三大的召开使中国共产党从比较狭小的圈子里走出来,在更广阔的革命斗争的天地中接受锻炼,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召开情况

1925.1.11-1925.1.22,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蔡和森、谭平山、周恩来等20人,代表着全国994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参加了大会。

 

重要事件

通过了《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等11个议决案,并选出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出无产阶级在民族运动中既要反对的倾向,也要反对的倾向。规定有三个党员即可成立一个支部。

 

历史意义

四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召开情况

1927.4.27-1927.5.9,在武汉召开。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毛泽东等82名代表参加,代表着57967名党员。

 

重要事件

正式提出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

 

历史意义

选举产生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

 

召开情况

1928.6.18-1928.7.11,在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银色别墅秘密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42人,其中有表决权的正式代表为84人。

 

重要事件

指出现阶段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明确了革命处于低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

 

历史意义

认真地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对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根本问题,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基本上统一了全党思想,对克服党内存在的倾情绪,实现工作的转变,起了积极的作用。

 

召开情况

1945.4.23-1945.6.11,在延安召开。出席七大的代表共755名,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代表全党121万党员。

重要事件

毛泽东向大会提交了《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政治报告,并就报告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其他问题作了长篇口头报告。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和关于讨论军事问题的结论。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和关于讨论组织问题的结论。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重要讲话。

 

历史意义

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它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这次大会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

 

召开情况

1956.9.15-1956.9.27,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

 

重要事件

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历史意义

宣告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定,并明确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

 

召开情况

1969.4.1-1969.4.24,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512人,代表全国2200万党员。

 

重要事件

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等议案。

 

召开情况

1973.8.24-1973.8.28,在北京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249人,代表全国2800万党员。

 

重要事件

通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等议案。

 

召开情况                              

1977.8.12-1977.8.18,在北京举行。到会的代表有1510名,代表着全国3500多万党员。

 

重要事件

通过《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等议案。

 

历史意义

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重申在20世纪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任务。

 

召开情况

1982.9.1-1982.9.11,在北京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1600人,候补代表160人,代表着全国3965万党员。

 

重要事件

审议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确定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纲领。审议和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按照新党章的规定,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历史意义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召开情况

1987.10.25-1987.11.1,在北京举行。参加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出席大会开幕式的共1953人),代表着全国4600多万名党员。

 

重要事件

坚持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加快和深化改革,进一步确定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政方针,确定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历史意义

开辟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党明确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寻找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召开情况

1992.10.12-1992.10.18,在北京举行。

 

重要事件

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历史意义

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写入党章,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召开情况

1997.9.12-1997.9.18,在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2048名,代表着全国5800多万党员。

 

重要事件

大会审议和通过了江泽民所作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选举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历史意义

十五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纲领,确定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对21世纪的发展作了展望。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的要求,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这些论断,是党在社会主义理论问题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召开情况

2002.11.8-2002.11.14,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应到正式代表2114名、特邀代表40名(共2154名)(出席开幕式的代表和特邀代表共2134人),代表了全党6600多万党员。

重要事件

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历史意义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召开情况

2007.10.15-2007.10.21,在北京召开。

重要事件

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历史意义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召开情况

2012.11.8-2012.11.14在北京召开。中央确定,党的十八大代表名额共2270名,由全国40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

重要事件

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前进方向。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回答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策立场。

历史意义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积极评价这次历史性盛会,认为十八大确定的各项重大方针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也将产生重大影响。这次大会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召开情况

2017.10.18-2017.10.24,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重要事件

习近平担任十九大报告起草组组长。把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确认2280名代表资格有效。大会选举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历史意义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内容来源:共产党员网

 

排版|   

校对|陈亭荷

审核|沈海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