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浙江,
剧变乡村
//微短剧双向驱动的调研行迹//
在浙江,网络微短剧产业如潮涌起,精品化浪潮拍打着乡村与青春的岸。我们投身调研,踏入横店、杭州等地,欲揭开微短剧对大学生精神文明素养与乡村文化振兴双向驱动的面纱。
第一幕:横店短剧产业图谱
——精品化浪潮下的乡村叙事
1. 片场直击:当日常场景成为镜头主角
6月26日,文化创意学院 微”观浙江,“剧”变乡村团队以马丽娜为负责人,一行5人在指导老师陆舒婷和曾俊的带领下,远赴横店、杭州等地开展实践活动。走进横店影视城青芒果片场,片场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摄像大哥扛着机器调试角度,灯光师举着反光板追着太阳跑,导演扯着嗓子喊“action”。很幸运获得导演与制片人允许,踏入拍摄现场并进行采访。在这里没有刻意营造的厚重乡村氛围而是短剧创作最日常的模样。普通的乡村风建筑、街道场景,在镜头调度下成为或甜宠、或悬疑故事的天然舞台。
2. 产业解码:与张导对话,揭秘精品化转型之道
在片场,我们与负责人张导深入交流,聆听他对产业发展的见解。张导介绍,片场创作题材广泛,涵盖市面上流行的甜宠、悬疑、古装等多种类型,但绝不走“流水式生产”的老路。为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团队始终将精品化作为核心策略:在剧本打磨上,反复推敲情节逻辑与人物塑造,严格把控镜头质量,从构图到运镜都力求专业水准;后期制作更是精益求精,特效、剪辑、配乐等细节都精心雕琢。“只有做出高质量的作品,才能打响横店短剧的招牌,也能提升我们自身的竞争力。”张导说道。正是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不仅让每部短剧都成为传递正向价值的载体,也让横店在微短剧产业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二幕:镜头之外的乡村剧变
——从文化传播到产业共振
1. 文旅见证:短剧如何重构乡村经济生态?
聚焦乡村,微短剧的影响清晰可见。统计数据显示,因微短剧取景,横店周边乡村文旅热度悄然攀升。刚走进横店广州街,霓虹灯牌闪得人眼花,老式电车“叮叮当当”开过,感觉下一秒周润发就能叼着烟从巷子里走出来!当我们走进横店清明上河图明清风格的街道上,商贩吆喝声、马蹄声此起彼伏,穿着古装的演员提着裙摆匆匆跑过,在镜头中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乡村的质朴场景,景区内,不少商家售卖扇子、徽章和笔墨等非遗产品,我们与店家交流得知,短剧播出带来的客流让他们的生意明显红火,周边民宿、农家乐也随之受益;乡村闲置劳动力变身群演、道具辅助人员,多了增收渠道。





HELLO SUMMER
2. 青年力量:大学生如何成为乡村叙事新主角?
通过走访浙江大学,我们开展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探寻大学生与乡村叙事的深层关联。在与浙大学子的交流中发现,作为微短剧的主力受众,同学们从剧中的乡村故事里汲取精神养分,并在我校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于乡村振兴类的短剧也有一定的兴趣,无论是展现乡村人情温暖的剧情,还是反映乡村变迁的叙事,都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大家的精神世界,提升对生活百态的感知与思考。


第三幕:当青春镜头对准乡土
——我们的实践答卷
1. 实践纪实:用影像定格乡村振兴
随后,实践团队来到杭州,参观了杭州当地知名的临平影视基地,我们有幸参与杭州微短剧大会,现场大咖云集,行业先锋为我们分享微短剧精品化趋势、乡村题材创作经验与摄影技术创新成果;此外,我们还参与了乡村文旅举办的短剧创作工作坊,有灵感后,与团队协作构思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微短剧剧本。回到校园后,在吸取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剪辑出展现乡村与微短剧双向赋能的短片,运营属于我们的短视频账号,以此用微短剧来定格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结语:以微短剧为桥,共赴双向未来
这场始于“四千工程”的调研,早已超越学术本身—— 它证明:最好的“青年方案”,永远写在田野大地,而非PPT里。当大学生用镜头记录乡村,当乡村故事通过短剧走向世界,这便是文化传承与青年成长的最美共振。此次调研,让我们见证微短剧连接青春与乡村的力量。从横店日常片场,到乡村经济的悄然蜕变,再到青春实践,微短剧是文化传承与生活共鸣的纽带。未来,愿继续以青春之姿,借微短剧桥梁,讲好浙江乡村平常又珍贵的故事,让大学生成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文案:马丽娜
摄影:金露姚
编辑:张蕊
一审:陆舒婷
二审:曾俊
官网:http://tw.zjtie.edu.cn0.